【電影分析|1《分秒幣爭》背景–亞洲金融危機及個人心得】

Charlene Lower
4 min readMar 21, 2020

--

(撰於2019 – 4 – 12)

● 電影概述

1997年,從東南亞開始的亞洲金融風暴席捲到韓國,而外人開始迅速從韓國撤資,導致韓元貶值,而政府用外匯儲備金來穩定此局勢,但此也導致韓國外匯儲備金的不足。另外,危機後前所未有的高槓桿財團開始進入破產,而此高槓桿反映出了需多現象,包含金融機構低估風險、部門過度投資、政府其實願意讓陷入困境的企業破產等。因此政府便商議請IMF來救援。但IMF的救援無疑是將經濟主權交給IMF,此可能導致一系列的經濟動盪及重組。

本片從三個人的角度出發探討此次發生在韓國的亞洲金融風暴,包括在韓國銀行貨幣政策組的韓詩賢、提前看到危機並從此處投機的尹政學、成為危機受害者的中小企業者岬秀。

而電影並非只是交代1997年危機的事件經過,而是提醒觀看者,危機如同鐘擺效應一般,是會一再一再的循環上演的,故如何正確對症下藥、看輕局面才是最重要的。

● 1997亞洲金融風暴成因簡述

自1980年代下半,泰國(東南亞)由於外資流入、亞洲地區貿易顯著成長等因素,經濟快速成長,導致過剩外資大量投入泰國市場及房地產,形成泡沫經濟。 1995年,國際外匯市場出現逆轉,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由貶轉升。由於美元持續、大幅度升值,泰銖實際有效匯率跟隨美元不斷走強,削弱了泰國的出口競爭力,出口下降導致泰國經常項目逆差迅速擴大到162億美元,銀行壞帳顯現,泡沫經濟開始破滅。

1997年銀行壞帳問題惡化,泰國證交所於1997年3月3日下令暫停金融與銀行股的交易,引起當日股市重挫,銀行業面臨嚴重擠兌風潮。5月8日美國德州儀器公司宣布取消對泰國的投資,泰銖重挫。1997年7月2日,泰國央行宣布泰銖實行管理管理浮動利率(即放棄實施14年的釘住美元制度),同時調高貼現率至12.5%,此時泰銖下跌15.59%,金融市場隨即動盪。泰銖的貶值引發骨牌效應,隨即成為了亞洲金融危機。

參考資料:黃仁德。林進煌。亞洲金融危機與國際貨幣基金的角色

● 個人關後感想

老實說電影觀賞當中,我是邊看邊驚訝又憤怒地,腦子只想著為什麼IMF可以這麼無理!但看完電影後,我的腦中只剩滿滿的質疑,質疑在於IMF究竟是否如同電影所呈現的如此反派?是否真的對韓國提出如此多聽起來不合理的要求?畢竟在學校學習IMF這個組織時,他都是偏向正向的存在,而此部電影直接將它列入十惡不赦。

雖能確定的是在IMF介入之後,韓國經濟肯定在短時間內有相當大的重挫,但在長遠來看,究竟IMF那次要求的金融及體制的改革是否對韓國為有利的,這也是一體兩面很難下定論的一件事。

因此,基於太過強烈的好奇心和求證慾望,我就把IMF當時與韓國簽的備忘錄拿來仔細研究了一番,而此相關分析我打在了下兩連結中:

因此,基於太過強烈的好奇心和求證慾望,我就把IMF當時與韓國簽的備忘錄拿來仔細研究了一番,而此相關分析我打在了下兩連結中:
1. 【電影分析】《分秒幣爭》 — 從IMF的角度看亞洲金融風暴下的韓國 https://beginnerofsociety.home.blog/2019/04/11/20190412/

2. 【電影分析】從《分秒幣爭》看1997年IMF韓國經濟計畫備忘錄https://beginnerofsociety.home.blog/2019/04/08/50/

分析完後,其實可以推測有些電影中的內容是有作過更改的。所以如果身為觀影人,把電影當成事實忽略它是改編過的,又不在仔細追尋相關資料的話,可能會把IMF想得極致過於反派。所以,覺得自己有必要把它寫出來,減少大家蒐集資料的時間。

--

--